经天纬地,孕育廿四节气;
斗转星移,凝结时间智慧。
以万物为启蒙,
以自然为导师,
以节气为作息,
竞秀学子与二十四节气一起拔节抽穗。
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,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"九九"艳阳天,气温回升,雨水增多。除东北、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,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℃以上,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-6℃,沿江江南地区为8℃以上,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-15℃,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。
“蛰虫惊而出走”,惊蛰,是一个和百虫相关的节气。当然,我国幅员辽阔,说惊蛰前后,初雷滚滚,百虫复苏,这实际上只是相对靠南的长江流域的情况。而在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,相似的情况可能要再晚上一些。但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是巨大的,不管这一天是不是打雷,有没有虫子惊醒,在我国很多地方,在惊蛰前后,都形成了一些和百虫有关的习俗。当然,不管是传播疾病还是啃食庄稼,虫子对古代的人们来说大都不是什么好东西。所以,惊蛰的习俗也多和驱虫、杀虫有关。
民间习俗之一:惊蛰吃梨
在民间民间素有“惊蛰吃梨”的习俗。惊蛰吃梨源于何时,无迹可寻。惊蛰后气温明显升高,人们容易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。而梨子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的功效。这时吃梨,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。
民间习俗之二:蒙鼓皮
响雷,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。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,长了翅膀的大神,一手持锤,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,发出隆隆的雷声。《周礼》卷四十《挥人》篇上说:"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。“注:“惊蛰,孟春之中也,蛰虫始闻雷声而动;鼓,所取象也;冒,蒙鼓以革。”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,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,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。
民间习俗之三:“打小人”驱霉运
惊蛰万物萌苏,天地雷动,人们祈求美好的生活,憧憬幸福的未来。所以古时惊蛰当日,人们会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角,以香味驱赶蛇、虫、蚊、鼠和霉味,久而久之,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。于是,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: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,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:“打你个小人头,打到你有气冇定抖,打到你食亲野都呕”的打小人咒语。
惊蛰到,惊雷响
驱散冬天的严寒
开启万物的滋养
愿竞秀学子
拥抱希望和春天
开启美好的读书时光